史书可改,而历史不可改;历史不可改,而看待历史的眼光,却可以演进。
这周末重温《乌龙闯情关》这部剧,感触良多。
由于一边看剧,一边搜索百度,查询和了解历史之真实,对历史人物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 寻找身影
小时第一次听说霍光此人,是在这部戏说汉宣帝情史和成长的电视剧中。那时对霍光的印象标签:老臣、忠心、是个可以依仗的长者。然而这部《闯情关》是戏说,可能并无真实历史。后来在《汉武大帝》撇到一眼霍光身影,虽然只是个小孩(后来汉武托孤可能也出现了霍光,但是印象中只有霍去病那句“霍光,我们走”),但是给我的信息是:霍光此人是真实存在的。
后来,约莫三四年级吧[1],在阅读少儿成语书时,找到一条“如芒在背”,故事讲的是汉宣帝刘询与权臣霍光同乘出游,想起霍光为了获取权力所用手段,不禁如芒刺在背。因此对霍光此人印象便不是很好了。但是具体如何,我也没有深究。当时没有那么发达的互联网,不懂得如何查阅,索性将此线索丢到一边。
再次听到霍光,已经是2014年,海昏侯墓确认为27天荒唐皇帝昌邑王刘贺之墓,其中出土大量书简,很多是儒家经典。若昌邑王真是昏庸无道,怎会用这么多经典陪葬?此事几乎让我认定,即为27天被废,所做1127件荒唐之事,平均一天40
多件,应该只是触及霍光核心利益之借口,乃至令霍光不惜修改史书记载,也要扳掉他,另立傀儡。由此,霍光在我心里就是一个弄权的反面形象。
2. 看剧寻查
周末重温此剧,从上帝视角来看,确实觉得剧中的霍光被美化的不像话。一个弄权之人,表面却相当伟光正,似乎毫无私信、一心为国。不过这又不是历史正剧,有一些美化手段挺正常的。
然而一条弹幕引起我的注意:“霍光历史上是个忠臣,不懂不要乱说”。我心想,此人多半拿这部戏说之剧当历史了,不禁嘲讽一番,并且试图寻找一些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霍光就是个坏蛋!
于是我开始Google,在维基中找到相关生平简述,对霍光有更全面的认知。
- 首先,他和桑弘羊、上官家族势力进行对抗,先是被陷害,然后在昭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扳倒对手,从而获得至上权力。可见其权力也是生死搏杀所得,甚至有些被动,并非献媚而来。这事有些像17年的BAT道德风云。百度的魏则西事件、阿里的月饼事件,腾讯并未做什么正面之事,反而被推向了道德高地。
- 其次,汉宣帝以“故剑情深”为由,即位后立平民之妻许平君为后,并未立霍光之女霍成君(即霍水仙),霍光明面上也没反对。从史书来看,反而是霍光的继室毒杀许皇后,也许霍光也是被猪队友坑了。
- 再之,霍光死后,霍族虽被灭门,但是他的政见却被依旧执行,可以见得,霍族和宣帝的矛盾只是权力之争,但霍光和宣帝一样,都是希望国家中兴、繁荣昌盛。
3. 一些引申思考
其实我并非想为霍光平反:
- 权倾天下是他,以权力逼退昌邑王是他;毒杀许皇后,明面上是霍光继室撺掇,但他真的难逃干洗?
- 但是那个有治国丰功伟绩、让民众休养生息、使被武帝打仗耗空国力的大汉得以中兴的首功之臣,又何尝不是他?
人物是多面的,历史人物也是。为了简化知识模型,我们学历史、看历史时,总是给人物和事件找几个简单的标签,然而真实的事件是多维度的,真实的人物是立体的、有血有肉,他不可能是十全圣人,也不可能是万恶丝毫不可取之人。他所作所为,一定内在逻辑。标签化虽然让知识结构变得简单、易于吸收,但是也会让我们认知变得片面。
不禁想到历史上被贴满标签的人。秦桧陷害岳飞不假,但是他是否是为高宗背锅呢?他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是否也让久经战乱的宋朝民众过上小资生活?和珅贪污枉法不假,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和珅万贯家财大部分是合法经营所得,而其家产被嘉定抄走,是否也延续了清朝的气数?也许嘉定为了国库充盈、社稷延续,而牺牲并污化和珅呢?
4. 后世评论
百度百科中有很多对霍光的评语。其中苏轼之评最吸引我:
…至于霍光,先无尺寸之功,而才气术数,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而霍光又有忘身一心,以辅幼主。处于废立之际,其举措甚闲而不乱。此其故何也?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难者不在乎才,而在乎节,不在乎节,而在乎气…
苏轼从霍光为何被武帝托孤的角度来评价,说的是才华和气节的关系。武帝在位时,治藩国、破匈奴,用有才华之人;而托孤,用霍光,看中气节甚于才华。可见武帝用人之妙。而在我看来,个人成才路上,才华固然重要,但是个人深研拼搏之精神,作用更甚于才华。
司马光评: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霍光因气被器重,却因才智不够,或者放不下权力,没能看透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朝内多立亲党,招致忌恨,后又因此被灭族。
其实,看后世评价也要看得全面些。苏轼评是从霍光得势原因分析,司马光又从其失败的部分分析过错。而对我来说,因为近来对desire
和intelligence
的感悟,觉得苏轼评特别合我所思所想,故而又犯了片面的错误。
5. 后记
其实也就是周末刷了部童年的剧,感受如此哪有之深,至于洋洋洒洒千来字,码字俩小时,甚至放下了当做之功课?只是从头看完一部剧,从开始的嬉笑打闹,到后来刘病已经历种种挫折磨难,主题气氛也已越发沉重。水仙如花笑靥添上一抹暗淡,刘病已虽然成熟了许多,但也失去了少时顽皮轻狂的活泼。剧中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真的令人怜惜。结局之时,总有一种又经历一遍生死的感觉,却又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一次。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心中郁结,总是不吐不快。借助对霍光这个历史人物的简单调研,抒发一下心中之感。
如果顺便也能练习一下总结和表达,也当是种收获。不过此篇写下,我却需要能靠粗化字体来标注心中所想表达的重点,能力确实有很大提升空间了。
Annotation & References:
[1]《乌龙》是01年播出,那时我大概三年级;《汉武大帝》05年播出,照理说此时我已经看过“如芒在背”这个故事了。毕竟已经过去很久,时间线记得有些混乱了。
[2] 维基百科: 刘贺
[3] 维基百科: 霍光
[4] 百度百科: 霍光